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专题 >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正文

从周家渡口到中原港城

时间:2018-12-21 09:18:27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

纵横路网内通外联,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大幅提升……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40载,我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中心城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机器轰鸣的施工场景、忙碌奋战的建筑工人……一个个大项目陆续落户、开工,诠释着百城建设提质的“周口速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倾全力、斥巨资,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宜居水平、道路交通环境都有了量的扩容和质的提升。特别是自2017年我市大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以来,实施重点项目103个,总投资1315亿元。工程项目内容涉及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棚户区改造、生态水系、公共配套服务、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有力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和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曾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周口城!”

为了这庄严承诺,借助百城建设提质东风,按照“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发展思路,周口快步疾行,行进在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春天里。

周家渡口:复航迎来发展机遇

周口,原名周家渡口、周家口,有600余年的历史,因明永乐年间,一周姓船户在沙河往返摆渡而得名。

在历史的河流中,这座熙熙攘攘的小城,却是始于一个小小的渡口,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于市内,穿城东下。

市内主要的河流——沙颍河的航运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它曾是著名的鸿沟水系和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区段——通济渠的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沙颍河航运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境内河道纵横,水上运输极为便利,周口商贾云集,行店林立,舟车辐辏,市场繁荣,周围数百里的农副产品多聚此销售或经水运转销各地,周口也以河南四大名镇之一而称誉中原,更有了“小武汉”之别称。

《周口市志》记载了当时沙颍河的繁荣景象:“那时沙颍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白天,千船竞发,桅帆林立,布满河道,搬运装卸货物者来来往往;晚上,渔火点点,歌声阵阵。”“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明朝万历年间翰林学士熊庭弼过周口题的诗,均折射了沙颍河往日的辉煌。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在当时重灌溉、轻航运思想的影响下,水利部门先后在多地修建了拦河大坝,至此航行了2000年的沙颍河全线断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口人就为实现沙颍河复航的梦想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周口撤地设市以来,沙颍河复航工程更是加快了步伐。

2004年8月,整个工程在郑埠口枢纽、沈丘船闸维修和上下游引航道疏浚、沈丘至刘湾航道疏浚、周口港等四个战场全面展开。经过15个月的紧张施工,工程胜利竣工。

2005年12月28日,人们盼望了30多年的沙颍河复航终成现实。

流淌了千年的沙颍河,百吨货船又犁起了汹涌的浪花;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河面上,久违的汽笛声响彻两岸上空。这一切,对于生长在两岸的周口人来说,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沙颍河复航后,周口的船舶经沙颍河入淮河,从洪泽湖进入京杭大运河,而后汇入长江,直达东海,不仅打开了周口通往长江三角洲的水上便捷通道,更打开了河南通江达海、融入华东经济圈的“黄金水道”。

抢抓机遇:开启城建新篇章

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周口,农业和粮食确实曾经是周口市的骄傲,可城市发展确让很多周口人觉得非常尴尬。

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成为“市”,距今不足20年。直到2000年,周口才完成撤地设市。

此后的周口,一直在谋求城市建设上的突破,与周边城市相比,周口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小、城市功能弱、环境面貌差,城市建设相对滞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成为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如何破茧成蝶迎来华丽转身?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苦苦探索;如何“蹦起来摘桃”,实现弯道超车?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孜孜不倦。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6年年底,全省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周口被纳入首批试点,从此开启新的篇章。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我们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必须抢抓省委、省政府将周口中心城区纳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大机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用创新之策、行非常之举,以决战决胜的姿态,背水一战,大打一场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翻身仗。”市委书记刘继标掷地有声。

随后,周口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千万人民庄严承诺:“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周口城。”

紧接着,又明确提出了“满城文化半城水,内通外联达江海”的城市建设新目标。

如今,通过连续两年的坚持发力,周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不久,在实地观摩了中心城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后,河南省省长陈润儿欣喜地点赞说:“两年来,周口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成绩让人眼前一亮,变化让人为之赞叹。”

规划引领:大手笔谋划现代之城

规划是城市的蓝图,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如果把城镇化比作一列奔驰的火车,规划则是轨道,描绘的是城市的“成长坐标”,勾勒的是城市的“发展蓝图”。

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发展缓慢,城区面积小,我市主要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实施管理。

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的体制机制,以及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层次齐全、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按照“西控东拓南连北伸”的总原则,以及“一河穿城、两轴拓展、三大枢纽、四大组团、五大载体、六大基础、十大节点”的总体建设布局,实施好《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我市重点打造“一心”“五湖”“七河”“八园”“十大广场”等一批城市亮点,加快“一区”“两街”“三城”“五大城市综合体”“十大片区”商业项目的改造提升,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带动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实现“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城市建设目标。

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同时,我市积极完善各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严格规划实施管理。

2017年以来,我市非常重视规划,做到有规划才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哪怕慢也要先做规划,例如桥梁、电力专项规划和具体项目规划,聘请了全国一流的设计机构,除进行专家评审之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经常加班加点,利用夜晚的时间定规划,出片区详规等。一些重点开发的区域,如沙颍河两岸的设计、引黄调蓄片区的设计等,都做到所有的建设严格按照城市总规进行。

五城联创:久久为功创出精气神

一座城市的品质保证,不但要靠建设,还要靠管理。从细从小改善城市面貌,让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你看,这张照片是二三十年前的文昌大道,当时全是破矮房,路窄不过四米,现在是双向八车道,有公园、绿化带,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谈起这40年发生的巨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汪洋饶有兴致地拿出和朋友拍下的一些老照片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市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硬件打基础、软件增实力、市民提素质。”只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让城市在方便群众生活中持续发展。

2017年8月18日召开的“五城联创”工作动员大会上,刘继标要求,全市上下要以“五城联创”为新契机,立即行动,以雷霆万钧之势,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迅速掀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开发的热潮,奋力推动中心城区一年一变样、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努力把中心城区打造成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城、舞台宽广的宜业之城、生活幸福的和谐之城、井然有序的文明之城,加快实现周口跨越发展。

紧跟着,从提升城市品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入手,我市开展了有史以来重视程度最高、范围最广、要素最全、力度最大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涉及“两违”整治、厕所革命、环境卫生、市容市貌、老旧小区、交通秩序、亮化美化、小广告集中整治等数十项内容,涵盖了涉及市民生活宜居的大情小事,触角延伸到市民的家门和身边。

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出店经营得到有效遏制,交通秩序更加有序,路面保洁净尘,城市绿化养眼,志愿服务成为风景。群众悄然感受到,生活的城市在一天天变美。

“双层电动公交、新式洗扫车、高压雾炮除霾车,这在以前哪见过啊!”市民张远对城市的新设施感到惊喜。

“以前五一人民广场周边车辆乱停乱放,把人行道都快占完了。现在经过整治,停车、走路都方便了。”市民王丽云高兴地说。

“五城”不仅仅代表着五项国家级城市荣誉,更是对城市实力的权威诠释,是一张张蕴含着发展机遇的城市名片。

“五城联创”,这是市委、市政府带着宏大气魄要去实现的宏伟目标,是一场事关我市提升城市品位与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决策。

根治“两违”:铁腕还城市清爽面目

周口是传统农业大市,基础差、底子薄,一座城中几乎半座城市为“旧城”,“两违”建筑隐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

曾经,“脏乱差堵”是周口中心城区留给人的第一印象,“省委、省政府挂心,市委、市政府揪心,社会各界关心,居民群众窝心。”

“改变周口中心城区落后面貌,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2017年,我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开启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管理新纪元。

头一枪,枪口就直指城市顽疾“两违”: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

沙颍河岸边,房屋直接临河而建,行道树竟“长”到了屋内,河滩上搭棚子养殖成了私家牧场,河堤上店铺林立成了露天餐厅。闹市区,临街商铺“身子”越伸越长,过往非机动车、行人被无奈“挤进”了快车道。

“两违”之害,不仅扰乱了城市规划,让城市蓬头垢面,更侵占了公共资源,破坏了社会公平,损害了法律尊严,广遭群众诟病。

“根治‘两违’,市委、市政府有决心、有信心,更有一颗公心,不管涉及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一视同仁。”在“两违”治理推进会上,市长丁福浩义正辞严:重点查处党员干部违法买卖土地、违法建房问题,重点整治突击建设的违法建筑,重点拆除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的违法建筑。

铁的决心、铁的手腕,“两违”治理快速推进,私搭乱建现象快速得到有效遏制。

拆掉“违建”后,腾出来的空间用作城市“双修”。渐渐地,久违的慢车道、人行道、绿化带恢复了原本的面目。街道变宽了,路两旁齐整了,街头游园、绿地也多了。

棚改征迁:圆广大群众安居梦

房屋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电线杂乱,交通阻塞,汽车无处停放,残破狭窄的过道投射不进阳光,更别说救护车、消防车的通行了……

“胡同狭窄,一下雨积水尺把深,出不去、进不来,真想赶快搬出去,再不作这些难了。”征迁户崔秀军说。

民之所向,政之所往。“加快推进新老城区百村棚改工程,完成所有城中村改造,誓把中心城区打造成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城。”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刘继标指明了方向。

2017年8月,周口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改战役全面打响。

中心城区建成区约40%为棚户区,183个棚户区(城中村、社区),7万多户,24万余人,面积近1800万平方米,要求三年之内完成全面棚改。

为让棚户区群众早日拥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凝聚共识,科学决策。

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指挥机构和工作专班,刘继标任政委,丁福浩任指挥长,其他市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联系24个征迁指挥点。

之后,中心城区全体征迁干部闻令而动,奔赴征迁一线,一场棚户区改造的攻坚战、大会战在中心城区全面打响。

棚户区改造难在征迁、重在安置。如何把好事办好,让惠民工程真正惠及民生?

我们的做法是工作做细、政策到位、安置先行、程序合法、操作公开、利益惠民、大局稳定。

从政策发布、宣传动员到签订协议、选房搬迁,充分依靠发动群众支持这一法宝,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接受监督。

“每天不是在村民家中复核评估报告,就是在村头临时指挥部解疑释惑,或者在帮助群众签订搬迁协议。”一位征迁干部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抵触、动摇、理解、支持……短短几个月,征迁户的思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张丙言村从签协议到拆除完毕仅用11天时间,牛滩居委会从动员到拆除完毕仅用20天时间……

为了让征迁群众早日住上房、住好房,按照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的标准,我市在中心城区规划了18个安置区。为保证各安置区建设进度,市征迁工作指挥部每天进行督查,在媒体上通报建设情况。

如何妥善安置困难群体临时住房问题?市里统一建设过渡安置房,注重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从水电气到厨卫都是一次性安装到位,保证群众能够拎包入住,放心使用。

精细管理:发力提速补短板

从最初的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楼房,再到后来人车分离、带电梯的高档小区……40年来,市民刘桂荣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她新的居住体验——小区环境越来越舒适,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出了小区不远处就有超市、公园、医院、公交站点等,这种良好的居住体验,就是得益于我市近年来下大力气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和提质。

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城市路网结构日趋完善。

中心城区持续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提升改造一批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先后实施了中原路、黄河路、川汇大道等断头路打通工程,八一大道连接商水贯通工程和武盛大道南延、文昌大道东延等项目均在快速推进;实施了政通路、人和路、育新路、建新路、大庆路、汉阳中路等40余条主次干道的升级改造;启动新北环路、七一路东延、八一大道北延、大庆路北延、文昌大道东延、武盛大道南延、开元大道东西连接等工程;启动了大广高速周口港区互通立交、宁洛高速经济开发区互通立交等环城路网建设。

高铁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和八一大道北延伸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同步实施。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划定了中心城区行政新区、高铁片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公厕、环卫、建筑垃圾资源化建设日渐完善,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入厕难”问题。

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公厕143座,“两小市场”8座,垃圾中转站点55个,环卫作业车247台,机械化清扫面积达425万平方米,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为90%。

2011年,采取BOT模式投资建设的丰泉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投用,采用“焚烧发电”处理工艺,日处理垃圾500吨,发电容量7.5kw,填补了我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空白。周口兴源新型建材建筑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业已建成投产,建筑垃圾年利用量200万吨。

公共设施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中心城区城市日供水能力由2000年的7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4万吨。设计供水能力25万立方米/日的南水北调东区水厂一期12.5万立方米/日建设项目全面建成投用。

实施了一大批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泵站的新建、改建工程,除河西区域和市经济开发区东部外,基本上达到了主次管网全覆盖;泵站提排能力由原来每秒7立方米提高到每秒25立方米。

中心城区建成了沙南、沙北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了17万立方米/日,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理率大幅度提高。

2015年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中心城区11640盏路灯进行节能改造,目前中心城区有路灯33802盏,城市亮灯率达98%。

充分利用国家“西气东输”的有利条件,现已有5万户城市居民、近350家工商业用户安装使用天然气。

水系治理:以水润城城水共生

周口三川交汇,因水得名、因水而兴。但长期以来,却存在有水看不见、有水留不住、有水不能用的问题,洼冲沟、流沙河、幸福河、贾东干渠等7条水系都是黑臭水体,群众改造呼声越来越高。

如今,沿着沙颍河岸(周口大道至武盛大道)信步前行,平坦干净的休闲通道随着沙颍河蜿蜒伸展,一眼望不到尽头。

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都融入了科普、休闲、自然、生态、人文的理念,是周口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治理的匠心之作。

通过对沙颍河两岸和引黄调蓄工程周边进行整体设计,谋划两岸亲水区域、湿地公园建设,打造富有周口特色的景观长廊,充分发挥现代城市水系承担的生态、经济、景观、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

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汪洋说,多年来摄影爱好者们经常到沙颍河两岸采风,也是城市变迁的目击者。从前岸边没有像样的路,人们行走都很困难。现在两岸风光美不胜收,群众晨练和休闲都极方便。

和沙颍河治理一样,中心城区7条水系综合治理建设项目也相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主要包括流沙河、运粮河、洼冲沟等河流的清淤疏浚、堤防加固、污水处理、路桥建设、景观绿化等综合治理及运营维护,河道治理总长81.9公里,总投资近40亿元,涉及水系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周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令人惊喜的不仅这些,与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治理相关的3600亩的引黄调蓄水面建设、提升改造600亩文昌生态湖、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900亩沙河湾湿地公园等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向前推进。

其中,总占地6903亩的引黄调蓄工程湖面占地3573亩,周边景观占地3330亩,工程总投资30亿元左右,是集灌溉调蓄、区域排涝、水质保护、亲水生态于一体,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经济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今年将新建改造大大小小的桥梁50座以上,使中心城区桥梁达到150座。规划建设中将坚持一桥一风格、一桥一景观、一桥一特色,并同步实施亮化工程。

周口已绘就出新时代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治理新蓝图,一座“碧水之城”正徐徐浮现。

绿色生态:翠笔绘就满城绿

“改革开放40年,咱们周口也步入了新时代,东新区这一带,过去是一片荒野和农田,现在到处是宽阔的马路,漂亮的公园,随处都能休闲散步和放松,感觉非常幸福。”市民焦先生说。

发展城市森林、打造现代生态城市,我市不断加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建设力度,实施了“一带四林百园”工程,一个个高品质“绿色”项目,让周口变得愈发秀美。

穿行周口市区,人们渐渐发现,街头游园越来越多了,处处绿意盎然。这些游园或简或繁,或大或小,游园设计包括了水景、微地形处理、景观灯、道路、坐凳、矮墙等文明元素,见缝插绿,恰如其分地将自然景观和城市特色结合在一起,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周口森林公园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占地约5000亩,投资金额3亿元。园区植树37万余株,80多个树种,成了“城市绿肺”。

园区分为河道生态修复区、森林复育区、市民体验区、森林康养区和森林科普区5个区。通过借鉴郑州园博园建设模式,在园内实施建设14个景观园中园,由周口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泛区农场分别在森林公园选址3至5亩,建设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园林,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休闲娱乐、运动康养的好去处。

漯阜铁路改道后,位于城市之中的一段铁路废弃,政府变废为宝,把其打造为一条城市的绿色走廊,建设周口铁路主题公园,绿道全长9.8公里,占地面积约67公顷,从东至西依次规划建设有运动公园、铁路公园、自然花园、湿地公园四个景观园区,每个景观园区各具特色,主题鲜明。在铁路公园与湿地公园之间,还打造一条长约5公里的观光小火车线路,供市民体验游玩。

周口建业绿色基地是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项目规划占地6000余亩,总投资20亿元,是一个涵盖现代科技农业、文化旅游、休闲体验、湿地修复与改造及田园社区等板块的都市田园综合体项目。

中心城区七条主干道路以及城市出入口等进行了绿化提升改造,总长度为38.89千米。

林业部门积极实施森林城市、森林通道、森林社区、森林田园、森林乡村“五大森林工程”。全市完成造林58.9万亩。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提升到40%和35%以上。

临港经济:构建通江达海桥头堡

周口是全省唯一通江达海的省辖市,随着“黄金水道”沙颍河水系的疏通,中心码头和港区的建成投运,我市悄然成为中原腹地连接“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我市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拟定了“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造港城”高标准打造港口码头航运体系的总体规划。

周口港区依港而建,中心港则是港区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战略资源。

通过贯通穿境而过的漯阜铁路和宁洛、大广等5条高速公路及在建的郑合高铁、通用机场,形成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网络,使周口成为豫东南连接郑州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的综合货运枢纽和区域商贸、产业、物流中心。

按照《港口码头总体规划》,分为中心港区和9个子港区。面积100平方公里的中心港区,规划布局77个1000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2300万吨,拥有的钢铁物流园区、口岸功能区、装备制造园区、保税园区、物流园区“五大临港产业园区”,是大件物流和大宗货物的理想转运枢纽。

港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招商的原则就是紧紧围绕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等大型企业。5大园区尤其适宜布局大型发电和变电设备、掘进机械、大型铸件等重型工业产业。”

港区还不断深化与沙颍河上下游港口的互动合作,积极主动与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沿线以及沿海大港口加强沟通联系和业务对接,着力建设先进的港口数据交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我市一直把临港经济作为周口发展的引擎,与郑州航空港区、河南物资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加入上海港、连云港等海河联运港际合作协议。目前,周口港已成为中原经济区贯通陆海大通道、连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成为豫货的“出海口”。

总投资300亿元的安钢产能置换项目落户周口,葛洲坝再生资源等项目投产运营,促使周口迎来了“向海而生”的新时代,开放的周口,正在探索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发展之路。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