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专题 >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正文

砥砺前行 铺就百姓健康路

时间:2018-12-18 09:51:45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

有这样一组数据显示,1978年,周口每千人口床位1.02张,每千人口医师0.187人,每千人口护士0.053人。2018年,周口每千人口床位4.11张,每千人口医师2.36人,每千人口护士2.13人。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迈入第40个年头。40年间,周口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双源CT、核磁共振、高压氧仓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

40年沧桑巨变,周口卫生健康事业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卫生健康事业从单纯的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为周口万千百姓铺就了一条稳健可靠的健康之路。

坚持深化医改 增进民生福祉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着设施简陋、设备缺少、机构松散、技术薄弱、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增加了心电图、B超、基本化验等设备和项目,但急救设备仍然缺少。如今,核磁共振、螺旋CT、血管造影机、电子胃肠镜等一大批高精尖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医疗已发挥重要作用。

新一轮医改开始后,我市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益性的办医方向,紧紧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

周口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和大病救助组成的多层次医保体系已全面建成,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2016年起,我市在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等152家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结算率达95%。全市419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并在全市建立了支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数据库,大大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2014年11月1日起,全市参与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做到同城同价,在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积极在郸城县开展医疗联合试点,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663工程”,县域就诊率达到90%。

2017年8月31日零时,我市全面实施城市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办法,持续推动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截至目前,我市城市三级综合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30%,城市二级综合医院达到45%,县级综合医院不低于50%,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0%。

公共卫生服务筑牢群众健康屏障

多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我市把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共享健康的重要内容,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

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3类4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08.72万份,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774.66万份。我市常住人口签约家庭医生服务427.62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217.55万人,贫困人口签约65.66万人,我市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全覆盖。

重大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近些年,我市先后消灭了天花、黑热病、回归热、头癣、丝虫病等传染病,基本消灭了白喉、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斑疹伤寒、麻风病、包虫病、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有效控制了霍乱、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等疾病。通过40年的努力,全市钩虫、蛔虫等人群感染率由1991年的71%下降到2018年的1.2%;疟疾发病人数由1978年的177269人下降至2018年的5人,发病率由1978年的2364.6/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05/10万,2011年消灭了最后1例本土病例。1998年,我市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目标。

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我市取得长足有效发展。2009年,周口市精神病医院成立,标志着千万周口人告别了没有市级公办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历史,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周口市精神病医院(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投入运营,承担着全市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治疗、康复以及技术指导工作。

多举措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助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群众健康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中医医院44所,各县(市、区)均有1所县级中医医院,开放床位近5000张,业务房屋建筑面积294765.94平方米。建立起以县级中医医院为支撑,以综合医院中医科为补充,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争取中央补助地方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项目资金2.64亿元,共有重点专科35个,特色专科15个。

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我市持续开展“五统一”的中医药综合服务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市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36.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在中医药人才建设方面,我市深入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51111”工程、“三名”工程、“369”人才工程。通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西医学中医、“名老中医”评选、师承学习、对口支援等形式,内引外联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卫生人员4373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499人,中药师356人,其中,副高职称382人,硕士学历120人。

40年来,我市中医药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才队伍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防病治病、服务民众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疾病防控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仅践行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增进了民生福祉,而且疾控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疾控工作管理更加规范、疾控服务质量更加优质。

市疾控中心占地面积由1978年的18亩增加到68亩,人员从76人发展到416人。内设科室34个,配置有现代化的监测检验仪器设备、冷链运输贮存器材以及临床诊疗设备、健康教育器材等1000余台(件)。周口市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从1978年的12966/10万下降到2018年的370/10万,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均控制在部颁标准以下。

自1978年全国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我市逐步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免疫规划服务网络、防保队伍和定期预防接种制度。1986年,我市逐步装备疫苗储运冷链系统,疫苗接种工作不再受自然条件限制,开始普及适龄儿童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工作。1987年率先推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度。1995年,全市顺利实现了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2008年,全面启动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工作,免疫规划疫苗增加至12种,预防15种疾病。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发病率分别从1978年的57.89/10万、6.28/10万、38.81/10万、4.89/10万,下降到2018年的0.49/10万、0.26/10万、0.01/10万、0.15/10万。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方面,全市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防控系统常年运转,疫情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应急物资准备到位、应急队伍随时待命,接到重大疫情报告后,能够在10分钟内集合赶赴现场。近年来,我市及时有效处置了H1N1流感、H7N9禽流感、光荣路水污染、实验幼儿园食物中毒等多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市16名疾控工作人员赴川开展防疫救援工作,在四川绵阳安县黄土镇连续奋战37个昼夜,累计完成消杀总面积1274万平方米,饮用水消毒14.7万立方米,圆满完成“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防疫救援任务,被省防疫救援总队授予“红旗支队”等荣誉称号。

卫生监测检验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线。40年前,我市卫生监测检验中心检验室房屋简陋、设备简单,检验技术及检测手段以微生物和化学分析为主,检验能力以食物中毒检验为主。如今,卫生监测检验技术发展到以化学分析和精密仪器分析相结合;检验能力发展到卫生质量、消毒灭菌、寄生虫疾病、饮用水中毒、真菌毒素等多功能检验;检验项目由1978年的水分、灰分、亚硝酸盐等34个项目,发展到现在的食品336个项目、非食品553个项目;仪器设备由1978年的两台显微镜,发展到现在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仪器设备1000多台件。目前,我市的卫生检测检验能力和工作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强化监督指导 护卫群众健康

40年前,我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是一片空白。2003年成立的周口市卫生健康监督局依法在医疗服务、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开展综合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宗旨,恪尽职守,依法行政。

目前,市卫生健康监督局拥有综合办公楼4000余平方米,新建改建医疗机构标准化消毒供应模拟室、标准化放射治疗模拟室等19个,装备执法车辆7辆,配备现场快速检测仪器48台件。

为保持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净化医疗服务市场,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环境。2013年以来,我市共取缔“黑诊所”897户次,29人因涉嫌非法行医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中心城区无证“黑诊所”从2013年的80余家下降到2018年的0家,严格规范了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保障妇幼健康 提升居民幸福感

“我是一名80后,出生的时候,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没有享受到什么好的计生政策。现在不一样了,去年儿子出生前,我不但在孕早中期进行了免费的血清学筛查和四维彩色超声筛查,而且儿子出生后还免费进行了听力筛查!”在周口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小秋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母婴安全儿童优先”的服务宗旨,妇幼健康服务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同步发展。目前,我市共有10家妇幼保健院,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设备总价值6257万元,服务人口数量751万人。1992年,0至6岁儿童死亡率28.4‰、孕产妇死亡率0.81‰。2017年,0至6岁儿童死亡率1.62‰、孕产妇死亡率10.89/10万。2017年,全市免费婚检62177对,婚检率76.53%。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及免费增补叶酸项目自2012年正式启动,在2011年至2014年间,全市共发放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448877人,免费增补叶酸363701人。2017年为全市109402名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2017年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30558人,占目标人群的91.56%。2017年为全市38552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乳腺癌检查,为58623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宫颈癌检查。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民生实事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做产前超声筛查97625例,产前筛查血清学检测103927例,新生儿“两病”筛查157011例,听力筛查152278例。

与此同时,我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在市中心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成立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各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按照职责,接收辖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会诊、转诊和救治。

改革开放40年来,周口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改成果,提升了周口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如今,群众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周口城乡大地,全民健康步伐坚定向前。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