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专题 > 建国70周年专题 > 本地信息 > 正文

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时间:2019-08-20 09:23:55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韩永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周口人民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奋发图强、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和“三高三优”工作目标,聚焦“中心城区大变化、县域经济大发展、干部作风大转变”三件大事,只争朝夕、大干快上,中心城区今非昔比、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到处都迸发出活力、孕育着希望,三川大地已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

70载风雨兼程,70载辉煌岁月。本报今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从不同视角讲述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拼搏奋进、真抓实干的喜人成就,充分展现70年来全市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变,表达人们满满的获得感、自豪感及建设美丽新周口的信心与激情。敬请关注。

从1949年生产能力低下的手工作坊,到如今拥有高效率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现代化企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总产值2340.5万元,到今年前6个月的工业增加值586.80亿元……70年来,穿越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当中国奋力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时,周口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试探摸索、风雨兼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点到群,一次次起跳,一次次蜕变,实现了从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震撼飞跃,筑牢了周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工业兴市”,三川大地激情飞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周口地区共有小棉织厂、机械厂、卷烟厂、翻砂厂、轧花厂、印刷社、缝纫社及食品、榨油、造纸个体手工作坊等4543家(其中手工榨油作坊2700多家),生产多由手工操作,仅有机床、台钻、砂轮、锻压等主要设备329台,机械动力总能力9541千瓦,年总产值1295.3万元,生产能力很低。

1949年至1978年的近30年里,周口和全国一样,工业发展在挫折中波峰状前行,但总体依然是贫弱单薄。1978年年底,周口有工业企业226个,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实现利税1051.7万元。可以说,当时周口工业无发展定向、无稳定的骨干企业、无定型的“拳头”产品,没有形成工业主体。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航船在中国启航。周口人与时俱进,锐意革新,紧随全国、全省的脚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周口工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从打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禁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

从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直至全面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批企业走出困境、焕发了生机。1998年前后,产权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周口工业生产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1990年,周口地区工业企业发展到464个,职工达12.40万人,是1978年的3.26倍;工业总产值17.40亿元,较1978年增长6.98倍。莲花味精、宋河粮液成为我市工业“拳头”产品。

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从“地区”到“市”,周口在产业定位、资金扶持和招商形象等方面更具优势,工业经济快步前行。这一年,周口深入贯彻中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抓住机遇,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进各项改革,实施“东引西进”和对外开放,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工业兴市”发展战略,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核心上项目”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修订完善了工业经济考评机制、推进机制和运行检测预警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工业总量得到了突破性发展。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06.3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9.5亿元,实现第二个翻番。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无论时光如何变化,我市发展工业的基调坚如磐石,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立足改革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2687.22亿元,工业增加值1212.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7‥45.1‥38.2,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83.3%,全市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具有较强特色优势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释放的政策红利,体制转变催生的企业动力,“工业兴市”激发的澎湃激情,使得周口工业经济大潮汹涌,千帆竞发。


“三大改造”,助力工业转型升级

乐普药业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快速推进年产30亿片固体制剂、2000万支冻干粉针剂项目的投产运行,实现了药品质量控制与检测的数字化,检验检测周期及风险识别水平提升16%,综合能耗下降20%;

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今年研发了全棉弹性纤维面料、吸水快干型纤维面料、抗静电型纤维面料以及新型防水面料等,产品远销日本及欧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客户包括西班牙ZARA、瑞典H&M等知名服装品牌;

太康龙源纸业一期、二期项目通过技术改造,纸机车速由原来的280米/分钟提高到360米/分钟,产能提高了21%;

四通锅炉自主研发生产锅炉封头15万套,保证了全县锅炉企业辅机设备供给,并跃入中国工业锅炉企业前十强,参与全国锅炉生产标准制定;

……

以上企业是周口市工业领域实施“三大改造”的代表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为全市工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三大改造”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

近年来,我市将“三大改造”作为工业转型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回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今年元至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居全省第二位;累计工业用电量2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居全省第八位;完成工业增值税16亿元,同比增长37.1%,居全省第一位。

实施“三大改造”,是我市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制订了“三大改造”攻坚方案。各县(市、区)也分别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对市级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智能制造项目,以及重大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基础工艺绿色化改造的示范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同时,我市还通过举办企业家座谈会、开展政策宣讲、组织智能化改造培训会等,聘请专家对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把脉问诊,指导企业积极开展“三大改造”。

2018年,我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08个,完成技改投资246.8亿元;实施智改项目45个,完成投资12.6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入库技改项目282个,计划投资241亿元,已完成投资150.5亿元;实施智能制造项目102个,投资总额68.2亿元,其中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76个。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造,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赢得生存空间,这是企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密码”。一直以来,我市紧跟市场发展大潮,坚持补短板、创优势、抓载体、升水平,全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2家,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全市工业2.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市工业1个百分点;新认定省“质量标杆”企业2家(河南厚德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四通锅炉被列为2018年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指定培育单位。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蓬勃发展。四通锅炉“互联网+”远程服务平台项目荣获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7家企业正式启动贯标工作,培育智能工厂3个、智能车间13个。银丰塑料成功获批省级绿色工厂,金丹乳酸成功申报工信部第三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它们为全市工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大改造”为周口工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引领着周口工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产业集聚,成为工业中流砥柱

A级锅炉企业5家,年生产能力达4万蒸吨,省内市场占有率达48%,产品销往国内外……这是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太康县城里正在发生的事。

“我们以前是小厂,2011年入驻产业集聚区后,产品、设备、管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每周都有国外客户来参观,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河南省四通锅炉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坤说。

近年来,太康县着力培育纺织服装和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两大产业集群,依托县产业集聚区,引导主导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实现了集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散到聚的嬗变,拥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锅炉压力容器产业试点地区”“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等诸多称号。

目前,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太康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显示出巨大的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平台作用。2018年,该县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87.4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税62.6亿元,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27%;从业人员6.1万人,同比增长28%。2019年第一季度,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利税13.6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16.5%。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只是周口众产业集聚区的一个缩影。

2009年,在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把建设产业集聚区当做转方式、优结构、促发展的关键一招,当做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大幅倾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8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8.67平方公里,入驻工业企业116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7家,从业人员61万人;3个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7个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23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9.4亿元,税收29.5亿元,工业用电量20.3亿千瓦时,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研发平台9个。

经过10年的发展,周口市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呈现出以下特点: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按照“一县一主业”规划目标,各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太康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入驻企业62家,投产及在建纺织规模达到150万锭,喷气、喷水、圆盘织布机规模达到7500台,服装年加工能力3亿件;以锅炉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已入驻22家,其中A级锅炉企业5家,年生产能力达4万蒸吨,省内市场占有率达48%。项城市医药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成为全省特色产业集群,已成为豫东最大的医药生产、加工、研发基地,乐普药业成为全市工业企业第一纳税大户。郸城县金丹乳酸是乳酸及系列产品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乳酸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天豫薯业是国内唯一红薯全产业链企业,拥有国内首创的红薯淀粉除沙技术,主持参与制定国内脱毒红薯生产标准21项。沈丘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 “产业集群商标品牌培育基地”、周口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

——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我市加大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培育力度,基本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配套、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同时持续实施“培育百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9.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90.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食品产业增长13.3%,纺织服装产业增长11.8%,医药化工产业增长5.9%,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5.4%,电子信息产业增长6.5%,家具建材产业增长0.9%。

——后发优势明显。我市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引资理念,搞好产业和项目承接,积极吸引知名企业向周口集聚,富士康、麦当劳、美国好时集团、新加坡郭氏集团等一大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支撑能力较强的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周口产业集聚区,莲花味精、辅仁药业、宋河酒业、金丹乳酸等传统优势企业通过升级改造不断壮大,打造了金丹乳酸亚洲第一、聚酯网生产全国第一、尾毛加工全国第一、莲花味精出口全国第一、五得利单体面粉加工能力全国第一、制鞋出口全省第一、金丝猴糖果市场份额全省第一、益海粮油生产能力全省第一。

——承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我市紧紧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重要机遇,采取资源整合、异地共建等多种措施,开展驻地招商、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效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提高了招商成功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 120个,总投资829.4亿元,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2个,占新开工项目总数的53.8%。恒大集团、万达集团、万科集团、光大集团、首创集团、春兰集团、大唐电信集团、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央企、知名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落户周口。

如今,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周口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成为周口发展的最大亮点、最大变化、最大潜力。

70年风雨沧桑,千万周口人在丰饶的豫东大地上奋力演绎着蜕变提升的工业乐章。新时代新征程,周口在新一轮竞争与发展的大潮中将继续高歌猛进,张扬工业兴市的强劲力量。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