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专题 > 周口巨变 > 县市区 > 正文

古村焕新彩 但留乡愁在

时间:2021-07-12 10:43:30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詹亚琪

县委书记林鸿嘉等领导到龙池头村调研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龙山

村容村貌

九龙壁

乡愁体验馆

连心桥

龙池

龙池头村全貌

龙池头,龙池之东头也。

相传古时一条黄龙盘踞在颍水之阳的大泽之中,行云布雨惠泽于民谓之龙池,是苍龙盘踞头枕之处的风水宝地,故取名龙池头。这里就是拥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绿色村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4个国家级荣誉称号的西华县红花集镇龙池头村。

龙池头村地处豫东黄泛区腹地,距西华县城3公里,紧邻230国道,距西华高铁站15公里,距安罗高速西华北出口1公里、西华西出口10公里,处于河南郑州一小时经济圈和周口半小时经济圈叠加区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龙池头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难得机遇,坚持实施生态立村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转化途径,依托自身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在省纪委的定点帮扶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如今已成为一个集“宜居、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如果你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感受乡村旅游的无限活力,而且还能唤起你的乡愁记忆。

游览千年古村 品味厚重文化

道路宽阔平坦,小楼鳞次栉比,绿化丛林葱绿,池水波光粼粼,荷花亭亭玉立矗立于水中,蝴蝶时而盘旋飞舞,时而停留荷叶……盛夏时节,徜徉龙池头村,一幅乡村水墨画呈现眼前。

龙池头村被一池一山环抱,山水相依,相互辉映。

龙池,长约1500米,原为贾鲁河故道,水域面积185亩,南段水深,可垂钓,有游船、快艇;中段水浅,布满荷花,水中有木亭一座。龙山与龙池遥相呼应,好似巨龙深藏于碧水之中。龙山系人工山,由扩挖龙池的泥土堆积而成,高28.3米,同国旗悬挂高度,寓意从建党到建国历经了28年3个月。

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龙池头村还是一个拥有千年之久历史文化资源的村落,现存有宋桥口文化遗址、亮马台文化遗址、金祠堂文化遗址等。

宋桥口文化遗址位于连心桥最南端,是秦朝以前宋桥口桥墩遗址。秦朝以前,宋姓从北方迁到此地定居,同时一条河流流经此处,冲成一个较大的河湾,上建一渡桥,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附近曾建集市,兴隆热闹,因宋姓人居多,故名宋桥口。

亮马台为三国时期邓艾屯兵操练兵马之地。据清朝乾隆时期《西华县志》记载:“亮马台在北柳城之西,亦魏邓艾筑,广数十亩,高五六尺。”此外,古诗《秋日过柳城登凉马台有感》(姚柱石)曰:“凉马台边蔓草横,人传邓艾此屯兵。当时未建平吴策,何事先谋犯蜀旌?禾黍离离迷故垒,云烟漠漠暗孤城。兴亡总属蒙庄蝶,指点荒园百感生。”诗中“凉马台”说的就是亮马台。

金祠堂始建于清末民初,邻村西南独立院落,有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祠堂的正房里供奉金氏祖先影像,身着朝服并有家人陪伴,同时供有入朝时所持象牙笏,此乃金氏族人一宝。每逢佳节,常有金氏后人前往祠堂祭祀,缅怀祖先,教育后人勤奋学习,以先祖为榜样,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有用之人。

黄龙文化悠久。身处龙池头村,处处可以感受到黄龙文化,坊间流传着美丽的黄龙传说,龙池头的“龙”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龙,属“黄龙”。龙池所处之地即贾鲁河故道,也就是古时小黄河。“黄龙”就是小黄河的文化概念,是“黄河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中华民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红色文化厚重。无论是寓意从建党到建国历经28年3个月,高度28.3米的龙山,还是又称“8341”广场的感恩广场,以及广场上高高矗立着的10.1米汉白玉毛主席全身雕像和1300多套整齐划一的联排农家小院,都处处体现着党的发展史,形成龙池头村独有的红色感恩文化。同时,龙池头村南的五七干校博物馆,前身是创建于1969年的国家计委五七干校,由国务院办公厅、物资部、中共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地矿部、劳动部等十多个单位合办组建。

饮食文化独特。目前,胡辣汤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张独特名片传遍全国各地。龙池头村胡辣汤博物馆是国内为数的不多胡辣汤文化博物馆,也是龙池头村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之一,总投资1200余万元,展馆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展馆以胡辣汤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浓缩了自唐代胡椒传入中国后,胡辣汤这一民间小吃流传甚广的渊源,利用实物器具、多媒体、标本等多种途径,让游客在此了解胡辣汤文化、品尝胡辣汤风味、参与胡辣汤制作过程,是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

除胡辣汤外,龙池头还发展有食用菌、纯手工红薯粉条、干品桑木耳、小西瓜、小香瓜、无抗鲜鸡蛋、烤鸭蛋等特色农产品,极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目前,以胡辣汤为代表的特色乡愁美食,与龙池头“一池一山、三个景观、两种文化、三个展馆”一起,形成了龙池头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唤醒记忆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2021年3月24日,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深入龙池头村调研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龙池头村基础设施功能,融合文化旅游,引进高效观光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使龙池头村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人居环境的典范、小康社会的标杆。

“一个目标、二个主题、四个园区”,这是龙池头村经过专业人士现场深刻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后编制出的《龙池头实用性综合村庄规划(2020-2035)》的核心。该村坚持以“推动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思想”为主导,以“山水田园、永感党恩”的规划定位,以生态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引擎、以文化为支撑、以富民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使得未来村域发展有规可依。

“一个目标”即将龙池头打造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个主题”即红色感恩文化、黄龙文化,通过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黄龙文化宣传活动,引导游客深入感受了解家乡革命传统文化,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四个园区”即观光休闲园区:主要种植菊花、向日葵等观赏价值好、经济效益高作物;胡辣汤文化产业园区:让游客在此了解胡辣汤文化、品尝胡辣汤风味、参与胡辣汤制作过程;乡愁体验园区:学习乡土文化、品尝乡愁美食、体验农耕器具;五七干校博物馆园区:感党史、念党恩,让游客“在曲折中艰难寻找,最终实现民族复兴”。

近年来,龙池头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坚持“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保持原态、突出特色,以“生态、文化、休闲、游玩”为发展要素,以“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山水乡愁”为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文化名人、乡土民俗等地域特色,坚持以旅促农、以农强旅,全面开发龙池头现有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经济带,将自然资源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沉浸体验、红色文化体验学习、饮食文化传播融为一体,真正实现龙池头村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高度融合,发展形成了集休闲度假、休闲农业、农事体验、商务合作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实现本村居民增收、就地就业、返乡创业的热潮,同时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充分体现了龙池头村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乡土风貌。

民宿客栈也将是龙池头村特色旅游品牌之一。该村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方式设置民宿接待外地游客。现建成民宿67家,点状分布在村各个园区,民俗建设秉承“规划设计专业化、乡村建筑景观化、服务管理星级化、民宿客群定位差异化、文化特色本地化”五大指导原则,采取政府支持一点,村集体补贴一点,农家自筹一点的办法,签约精品民宿设计团队3家,成立民宿创新发展智库,对家庭宾馆进行一对一的规划设计,村集体对设计费进行资金扶持,协调金融机构为每户村民建设精品民宿提供资金支持,对家庭宾馆进行了升级改造。

“民宿客栈结合不同区块生态条件和文化内涵,创意设计出因地制宜的多风格民宿,不同环境不同主题。”据红花集镇镇长何战胜介绍,龙池头村的民宿客栈各具特色,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森林康养区的民宿是田园风。以天然的木材搭建房屋,满足游客对于环保、养生的追求,木屋自带朴素自然的气质,使游客置身其中即可放松身心;

——农业观光区的民宿围绕山水做文章。木窗框、砖石墙、瓦屋顶、荷花塘、小桥流水,把游人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风貌与特色;

——党史研学园区的民宿采用军队营房的设计。摆放一些战争时期用的枪支模型、草鞋等物品的仿制品,将红色文化植入民宿内装修中,旧物件承载着历史,让游客“品峥嵘岁月再看今朝”,不禁忽生时空穿越之感。

“这些精品民宿客栈的诞生不仅有效提高了龙池头村的综合服务品质,也为龙池头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增添了后劲,同时也给龙池头村添加了新亮点。”省纪委监委驻龙池头村第一书记王利闯说。

如今,龙池头村依托自身资源和文化优势,打造出民间传统习俗游、龙菊观光游、向日葵花海游、红色徒步党史体验课程、胡辣汤文化展等极具特色的文化观光文旅项目,优化了旅游资源结构,进一步提升了龙池头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了龙池头村特色观光农业美丽乡村深厚韵味。

与此同时,龙池头村不断加快配套设施进度,在感恩广场东侧五十米建成了7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3600平方米的停车场,可容纳800余辆车,专门聘请3名安保人员24小时值班。游憩设施配套齐全,座椅850余套,公共免费饮水设备50套,分散在景区的各个角落……

环境美了,游客来了,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2020年龙池头村全年接待住宿游客2100余人次,同比增长56.8%;全年接待游客11万余人,同比增长36.5%;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同比增长42.3%。

秉持生态优先原则

精心打造智慧乡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龙池头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秉持“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

龙池头村以保护修缮为主、整治改造为辅的原则,加大河道水系、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和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现代冲水公厕、污水处理厂、环湖生态步行道路、生态停车场等一批民生工程和旅游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在保护村庄肌理的同时,发展成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走出一条原汁原味的发展之路。

同时,该村创新运作模式,发展新兴业态。引进中原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站入驻龙池头村,利用金融产品下沉、服务下沉,补齐乡村振兴的金融短板。金融服务站是集聚小额取款、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余额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以及医保社保、水电气缴费充值、网上购物、快递收发等非金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中原银行“乡村在线”APP涵盖党建、村务、就医等六大板块,能实现村内相关业务的线上办理,使龙池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此外,龙池头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牢固树立保护传承理念,自觉站在历史传承、文脉赓续的高度,将历史文化视为“传家宝”。对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性修缮、开发,科学设置遗址围栏,既让游客看得清,又能很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不受人为破坏。建立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领导、具体责任人。重视挖掘本地特色,发展独具韵味的乡村旅游,让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齐头并进。

“龙池头村通过绿水青山、民俗客栈、特色农业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业的打造,让村民享生态宜居环境,让大家记得住乡愁;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红花集镇党委书记远俊华表示,将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为契机,持续采取政府主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主营+农户参股+个体工商的运作模式,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积极扩大宣传,发展特色果蔬采摘园、生态观光园、农村特色民宿、民宿文化园、农村电商等符合时代发展的旅游新业态,让村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村级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社会效益,力争“十四五”期间,把龙池头村打造成为中国特色观光农业美丽乡村的典型代表。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1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7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