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专题 > 周口巨变 > 县市区 > 正文

三川大地乡村振兴春潮涌

时间:2021-06-28 11:01:05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詹亚琪

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渔光互补项目。

夏至时节的豫东田野上,累累的瓜果飘香,青绿的蔬菜闪着光,刚出苗的玉米大豆默默蓄攒着丰收的力量,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里智能自动喷灌设备喷洒着“甘霖”;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的现代牧业小区,还有其间农民劳作的身影,交织成一派充满希望的乐章。

走进乡村,绿树掩映,鲜花点缀,干净的水泥路或沥青路通往各家各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文化休闲广场上村民们或健身或唱戏,村头的扶贫基地车间里机器轰鸣……如今,这样村美、业兴、民富的景象在周口乡村比比皆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已在周口大地铺展开来。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扛重任、稳产能、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伴随着和畅惠风,千万周口人在广袤的田野上掀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滚滚浪潮,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激昂进行曲。

喜脱贫 收入递增奔小康

“没想到不出家门就能挣钱,俺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商水县固墙镇王店村村民刘趁说。

刘趁夫妻二人皆有残疾,不能外出务工,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全市实施“巧媳妇”工程后,在帮扶队的帮助下,他们在家编织渔网,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主动申请了脱贫。“巧媳妇”工程成为我市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大亮点。

为让留守妇女能在家门口挣钱,我市采取“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实行“公司+分厂+联系点+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总部在城镇、乡村设分厂、家里当车间”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适宜妇女和老人就业的“巧媳妇”工程,让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均能有活干。

“脱贫路上,决不落下一户一人!”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神圣使命。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责任担当、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意志,带领全市上下尽锐出战,集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谋脱贫之路、施治贫之策,向贫困发起猛攻。

为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石,我市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联县挂乡包村到户制度,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严格落实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市狠抓政策落实,打“四场硬仗”力促稳定增收,用“四大行动”提升保障水平,靠“四项工程”改善生活条件,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重大专项工作为抓手,分路并进,协调联动,打好政策组合拳。

尤其是我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坚持以发展产业引领群众脱贫增收,着力培育重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品牌,把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与主体产业格局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村村有产业发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让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渠道、主动力,形成了种、养、加、光(渔光互补)、游、电六种业态,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形式。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76个,带贫46.69万人次。

经过8年来艰苦卓绝的努力,“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誓言成为现实,全市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4.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8年来,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五种医疗保障”,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大病救治率100%,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164.7万人次、35.6亿元的教育帮扶,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3.26万贫困群众从危房搬进了“安心房”,31.59万贫困群众纳入低保兜底保障,32.42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6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份份脱贫攻坚的成绩单,绘就了周口三川大地全面小康最亮眼的底色,夯实了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础。

兴产业 现代农业底盘稳

远远的,河南省卫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5个日光温室和6个玻璃连栋大棚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夏日阳光下明亮耀眼。该公司位于西华县东王营乡,这几个日光温室和玻璃连栋大棚是去年年底建好的,日光温室内培养着十多万袋菌种,待菌种培养好后再移入玻璃连栋大棚。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除了大棚菌类种植,他们还经营生猪养殖,饲料、农作物生产、销售等,带动了周边农牧产业发展,已成为西华重要的产业扶贫基地。

产业兴,事事兴。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以固基促稳为基础,以产业兴旺为核心,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底盘;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基础上,积极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做好优化种养结构,扩大养殖业,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现代农业生机勃勃。

近年来,我市粮食产能稳步提升,2020年新建高标准良田86万亩,引得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全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全市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20年粮食总产量186.8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全省粮食总产量第一位,其中夏粮产量109.65亿斤、秋粮产量77.21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种养结构逐步优化,优质小麦、花生、果树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加。2020年,全市优质小麦收获面积达到189.5万亩,优质花生190.2万亩,优质大豆215万亩,优质红薯41.7万亩,优质芝麻60.5万亩,优质果树18万亩,优质畜草10万亩。今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29.6万亩,瓜菜种植面积达330万亩。

全市畜牧业生产稳定向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68万吨、49.5万吨、3.6万吨,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520万头、29万头、296万只、8568万只,出栏分别达到540万头、16.5万头、350万只、1.5亿只,畜牧业产值318.56亿元,连续5年居全省第三位,稳产保供能力不断增强。

去年,我市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是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印证。目前,全市拥有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00个,无公害农产品17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产品45个。淮阳黄花菜、沈丘槐山羊、项城白芝麻、西华逍遥胡辣汤以及黄泛区供港生猪、扶沟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品叫响全国。

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进入国家第二批拟建序列,恒大智慧农业现代产业园开工建设,投资超百亿的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落户周口……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主导产业,通过龙头带动,吸纳配套关联企业,我市建设了一批上下游协助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00多家,经营收入超800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重点龙头企业59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94家,辐射带动40%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2689家,规模农业经营户及家庭农场35238家;土地流转面积328.6万亩,托管面积300万亩,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基地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产业日益兴旺,乡村振兴底气更足。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式发展,推动产业业态由“单一农业”生产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现代农业已成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重宜居 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太康县杨庙乡后店行政村,平坦干净的村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村居小楼错落有致,亭台廊道掩映在绿树浓荫中,文化休闲广场宽阔大气,还有废坑塘改建的喷泉,雅致的户外墙体彩绘,让人置身于别致的田园美景中流连忘返。

像后店村这样“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村庄,在周口大地上已是星罗棋布,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是我市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是我市建设美丽乡村的美丽成果。

美丽乡村既要有“里子”,还要有“面子”。

2017年底,我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在全市农村启动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共建活动,大力解决农村发展难题。

从2018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拉开帷幕,围绕“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的总目标,以“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农村户厕改造、“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建设和整治,全市10个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省级达标验收,被授予“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市”称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5.1%,80%以上的村庄达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标准。近3年来,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68.1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提质。2020年,我市10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达标,新改建农村公路1078公里、桥梁133座3832延米,完成45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任务。截至目前,全市所有村庄通自来水,90%的自然村通硬化路,3260个行政村完成了电网改造,2583个行政村通天然气,村庄绿化覆盖率35%以上;创建国家卫生乡镇4个、省级卫生乡镇55个,省级卫生村520个,市级卫生村1297个。

与此同时,我市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4%,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项城市丁集镇沈庄行政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置了垃圾收集桶,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村民的生活有了新变化。村民孙桂梅说:“原来村里脏乱差,现在绿化、卫生各方面都搞好了,老百姓看着心情舒畅,我们这里和城市基本差不多了。”

正乡风 铸魂立心热气高

“严于律己,不败坏李家声誉,传承祖训发扬耕读传家美德……”走进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该村的家风家训墙,非常醒目。这里白墙青瓦屋舍俨然,这里绿树绕村,这里风清气正、民风淳朴,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河南省文明村”。

“家风正,则民风淳”。老冢镇在各村文化大院、公开栏设立家训文化墙,引导村民成为美德的示范者、践行者和传播者。镇里连续3年开展了“老冢镇十美人物”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同时,该镇还开展“为80岁以上老人送蛋糕”“红领巾接爷爷奶奶回家”“欢度重阳、饮宴敬老”等孝老爱亲活动,积极弘扬孝善文化,尊老敬老孝老深入人心。

古人云:“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更是乡村振兴之“魂”。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着力文明村镇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实施公民道德建设、选树“好”典型等活动,构筑文明乡风、培育新型农民,让周口的农村环境美、风尚美、人更美。

用好文明创建一块牌,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开展“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道德讲堂”等活动,选树典型引领乡风村风好起来。目前,全市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122个,有县级以上文明乡镇152个,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涉农乡镇总数的90%;先后推荐评选出县级以上(含县级)“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1713名、“身边好人”4359名、“好媳妇”“好婆婆”13450名,在省内外逐步叫响了“道德周口”品牌,有效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村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同时,我市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规民约等制度,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大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狠刹歪风邪气、遏制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先后建设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村规民约、村史村情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墙”7900个、善行义举榜3000多个,在广场围挡张贴公益广告74000块近50万平方米,在农村掀起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建设好家庭的热潮。

乡村振兴是鸿篇巨制,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市着力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吸纳外出务工的周口成功人士返乡下乡创业。“十三五”期间,共吸引返乡创业24.82万人,创办各类市场主体20.74万家,带动就业130.51万人。同时,不断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培训提高、吸引发展、培养储备等方式,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各县(市、区)基本上都建立了技能培训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市县就业办领导、乡镇人社所主导、村级组织引导”的转移就业三级组织培训网络,形成了以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长效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育人才、留人才,厚植乡村振兴的潜力。今年以来,全市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3000人,其中主体带头人培养行动培训1000人。

晨风习习中,商水县城关乡瓦房庄的文化广场上乐曲悠扬,苏然正在领着村舞蹈队欢快地舞着。她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路灯,配备了卫生保洁员,真是又美又干净又亮堂。“这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她对未来满怀希望和信心。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如今,党中央已经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责任担当、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守望相助”的周口人,必将在周口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绘制出更加出彩、雄浑壮丽的动人篇章。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1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7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