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专题 > 周口巨变 > 市直 > 正文

厚重周家口 文化新风景

时间:2021-07-02 10:13:18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詹亚琪

市民在智慧图书馆看书

周口杂技文化产业园马戏表演

古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钟灵毓秀三川交汇之地,孕育出丰富深厚的文化。

提到周口,但凡有文化情怀的人,会关联出这样的内容: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孔子陈蔡绝粮弦歌不辍之地,山水诗人谢灵运、《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故乡,曹子建、李白、李商隐等文豪都和这里结下文学之缘。因此有人这样评价周口历史文化特征——人之祖、姓之根、史之初、文之源。

追溯周口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然是从史前时期——约距今6000年前开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带领华夏部落先民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选择在水草丰美的黄淮平原腹心宛丘(今周口市淮阳区)定都,据《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他在这里象天法地、画八卦、刻书契、制网罟、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肇始中华文明。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指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同时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超越与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跃迁至高级阶段,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轴心。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类文明精神获得了重大突破。

追本溯源,不难发现,周口是中华伏羲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陈楚文化、农耕文化、漕运文化的发祥重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塑造着城市的人文精神。

根植沃土 文艺百花馨香满园

翻看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力作,多是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对时代发展的关切,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人民充满了悲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对人民的冷暖无限牵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激情讴歌改革开放中的平凡人。

因此只有汲取人民的力量,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文化想象力、创造力、悲悯意识、公共情怀、文化责任感、使命感,才能得以激发。

我市是全国闻名的戏剧之乡、杂技之乡、书画之乡。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抒写伟大时代,将创作主题指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家乡,创作了一批体现立足历史背景、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周口著名剧作家韩枫创作的《幸运十点钟》《山里的汉子》《山东汉子》《山城母亲》《游子吟》《常香玉》等几百部影视戏剧作品,荣获国家文华大奖、电视剧飞天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台入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由市戏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山城母亲》先后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第五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口上的女人》荣获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黄河边》获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太康道情《婚姻驿站》在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门类作品全国决赛中,获得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商水县豫剧团排演的现代豫剧《天职》,在全国第八届戏剧文化奖评选中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等10个奖项。

“周口作家群”蛮声中国文坛。活跃于当今中国文坛的作家刘庆邦、邵丽、陈廷一、墨白都是从周口这块厚重灵秀土地走出,文学佳作灿若星河,精品力作雨后春笋。

周口市作协主席柳岸的《燃烧的木头人》获第五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我干娘柳司令》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鼎中原”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奖,《浮生》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公子桃花》是“中原人文精品工程——文艺精品”重点扶持项目;尉然的《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获新世纪首届北京文学奖、第二届“河南省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我的理想》获第三届“河南省文学奖”;阿慧的散文《羊来羊去》荣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首届《回族文学》奖,散文集《羊来羊去》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纪实文学《大地的云朵》获《民族文学》年度奖;张瑜良小说《财富》荣获第二届吴承恩文学艺术奖 ……

“周口作家群”相继出版了《颍河作家丛书》《绿地丛书》《周口作家丛书》《周口文学六十年精品大系》等多套书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周口作家共出版、发表了长篇小说500多部,中短篇小说2000多篇,散文、报告文学3000多篇,诗歌万余首,书写出大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2010年8月11日,中国作家协会授予周口“中国作家协会周口市文学创作基地”称号,进一步拓展了周口作家的文学视野,使其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得到不断提升,把周口文学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著名的书画之乡,周口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23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9名,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140名,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85名。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共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黄泛区新歌——弘扬黄河文化周口书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书画作品惊艳了北京城,向外界表达了周口“满城文化半城水”的城市定位和文化声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周口的文艺工作者在深入三川出彩的火热实践中,把三川大地的辉煌巨变编成舞蹈、诵成诗篇、绘在纸上,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周口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各类大赛中频频折桂、问鼎大奖,展现了周口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

聚力发展 文化产业风声水起

历史发展证明,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竞争力。近年来,我市立足找准周口在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定位,以伏羲文化、女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建设性作用,大力发展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向着文化强市开拔!

打造品牌树形象。我市立足自身特色,整合资源配置,发挥周口姓氏寻根、农耕文化优势所在,挖掘中华姓氏文化、西华女娲城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依托淮阳太昊伏羲祭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女娲创世文化等资源,打造“三皇故都”“姓氏之源”“杂技之乡”等文化品牌,增强周口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周口“一座历史古城、两部经典名著、三皇故都之地、四张文化名片、五位历史名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树立周口“华夏先驱、九州圣迹”文化旅游品牌。以太昊陵庙会和淮阳荷花节为代表的节会活动,越来越显示出其永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周口观光旅游、寻根谒祖。

发展产业筑根基。我市积极实施“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龙头带动强效益。以项城、淮阳为主的杂技马戏产业,以太昊陵、关帝庙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以河南三川影业为龙头的影视产业等,均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市积极组织优秀文化企业、优势文化项目、特色文化产品参加各级各类文博会,宣传推介周口文化特质特色,推介文化产业招商项目。

乐享成果 文化惠民滋养民心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只有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用文化的方式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聚精神,才能涵养正气、成风化人。

6月21日晚,周口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展播)周”活动在周口人民会堂启动,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这里连续为市民免费奉上我市历年来获“文华大奖”、省“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让群众在视听中愉悦身心;在艺术氛围中获取精神食粮。演出期间,场场爆满,群众叫好不断。

“戏剧《黄河边》表现了黄泛区人民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向往和努力。”市民张先生说,对于1938年国民政府为抵御日军侵略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的那段历史,他经常听父亲提起,黄河洪水过后留的厚达数米的沙石和黄泥,给黄泛区田地复垦带来了极大困难,但英勇的周口儿女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把黄泛区建设成“米粮川”。张先生坦言,感知苦难历史,对于今天工作学习生活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末公益剧场”自2008年隆重推出以来,每周五晚7点半准时在周口人民会堂上演,目前“周末公益剧场”已演出650多场(含进基层演出200多场),受惠群众近1000万人次,成为周口人有口皆碑的文化惠民品牌。2010年,“周末公益剧场”荣获我国社会文化活动政府最高奖“群星奖”,2013年被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如今,这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已成常态。“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公共空间,专业艺术团体、名家纷纷走进广场演出,文艺爱好者经常活跃在社区、村镇……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市已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20场,举办周口市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民阅读系列活动10余次,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周口优秀志愿者团队精品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10多场……以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旋律萦绕三川大地,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和精神,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座城市的迷人之处,不仅因为它有多情的自然风光;更因为拥有如此丰富博雅的文化氛围,有文化的城市,好比一株根植千年的参天大树,自会有凤来朝。

2011年,备受全市人民瞩目的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结束了我市没有市级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历史。投入使用以来,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年免费接待群众100多万人次。目前,全市(不含直管县)共有1个市级图书馆、1个市级文化馆、1个市级博物馆、1个市级美术馆、1个市级非遗展示馆、9个县级图书馆、10个县级文化馆、17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12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018年,我市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智慧图书馆建设列入中心城区十件民生实事,着力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周口”。

8座智慧图书馆投入使用,凭一张身份证刷卡,即可进入智慧图书馆读书,选书后即可通过自助借还书机办理借书、还书业务,与市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全天候、智能化、无障碍的高科技阅读新体验。

智慧图书馆图书种类涵盖人文、历史、经济、少儿读物等种类,空调开放,每到周末,人气极旺,从此充满生活气息的豫东小城,多了一份书卷气。

在家门口就与诗和远方相遇,找到情感寄托,成为周口人拥有的生活常态。“从家出门走5分钟就到了,有了这样的阅读空间,我和孩子的业余生活变得更丰富……”6月25日,在周口市经济开发区人民广场智慧图书馆里,前来陪孩子看书的居民吴女士,对家门口的图书馆赞不绝口。

让群众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用文化为群众提供精神呼吸,提供精神养分,提供心灵栖息的文化绿洲,正是我市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城市目标的生动实践。

以文化城 培育城市文化灵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与生俱来,它是这个城市长期坚持保护城市文化、培育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的结果。

周口文化发达、人才荟萃,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周口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民心、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将周口的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人以文名、城以人兴,坚持做好“以文化城、城以文兴”这篇大文章,把文化融入城区每个角落。

为此,我市在建设好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谋划了周口大剧院、规划展览馆、文化展览馆、国防人防教育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周口关帝庙广场提升改造、周口漕运博物馆、市博物馆群建设项目等“以文化城”项目。

2018年3月,“周口人讲周口故事”文化宣讲活动启动。活动共举办了12场,主讲嘉宾们围绕周口历史文化,结合自己的研究收获,以讲故事的形式,纵论古今。每场宣讲,除有千余名听众现场聆听外,还采用云直播方式,数十万人通过网络同步收看。目前,“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红色文化篇进行中,以红色革命文化涵养初心,助推周口实现跨越发展。

在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市委宣传部推出“书香周口”系列文化活动,包括“书香周口·名家领读”“书香周口·黄淮书展”“书香周口·好书相伴”“书香周口·满城书香”“书香周口·出版航道”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市民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让优秀文化走进来,周口形象走出去。6月25日,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著名出版家、作家、全民阅读倡导人聂震宁来周讲座拉开“书香周口”系列文化活动序幕,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称赞。

文化,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来说,是灵魂所在、精神所托。纵观人类历史,历代精美的琉璃制品、珍珠黄金都会随大江东去,而孟子的浩然正气、老子的《道德经》总让数千年之后的人民神往。“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一切说明,只有生动的文化才能久盛不衰,流芳千古!

天地苍苍,三川泱泱。周口,这座历史文化丰厚的豫东名城,汲取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守正创新,矢志不渝地朝着“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城市定位和目标,引吭高歌,扬帆远航!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1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7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