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两园”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日前,记者走进商水县谭庄镇袜业园区。缝盘机“嗒嗒”作响,村民王大姐边操作机器边对记者说:“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现在园区建到家门口,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场景,正是商水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返乡创业园(简称“两园”)建设的生动缩影。
凝聚组织合力,推动规划科学落地
商水县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建立“省市为引领、县园为主体、乡级为补充”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让产业振兴的蓝图从规划落地为现实。
规划先行,优化布局。该县充分调研并尊重群众生产习惯,围绕西菌(羊肚菌)东薯(蜜薯)、近郊果蔬花卉、全域鸽子养殖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和东部渔网、西部袜业、南部文印、全域服装加工的返乡创业园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县、乡、村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三级联动,促进发展。该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两园”创建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领导分包机制,出台《商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实施方案》《关于支持返乡创业产业园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压实责任。目前,工作专班常态化驻扎乡镇指导“两园”创建,解决用电、用水、用地等问题。
图表推进,狠抓落实。该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创建标准,科学绘制“两园”创建提升作战图,实施“一个园区、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坚持挂图作战,确保周有任务、月有进展。目前,邓城羊肚菌种植等3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谭庄袜业等19个返乡创业园区,已全部完成创建任务。尤其是县域西部袜业加工的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形成了“乡有园区、村有车间、户有站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汇聚要素动能,驱动提质增效
商水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胆探索特色发展模式,整合政策、资金、人力等,做优做细全链条服务,厚植“两园”成长沃土,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强化资源保障。通过拆除复耕闲置农用地设施,保障产业园设施用地需求;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在乡镇集中规划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两园”建设用地需求;加大“两违”整治力度,盘活闲置厂房、国有建设用地,为邓城羊肚菌种植、姚集鸽业养殖等农业产业园提供了必要的用地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争取项目、银行贷款、撬动社会资本等方式,解决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商水县支持农业产业园发展奖补资金、返乡下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推出“邮储产业贷”“渔网贷”“务工贷”等多种信贷产品。
强化科技保障。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1支科研团队和40名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强与企业合作,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全县已认定绿色食品20个、名特优新产品6个,10个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邓城猪蹄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商水县《生态网笼手工编织技术规程》填补了全国生态网笼行业标准化生产空白。
强化服务链条支撑。加快“县物流园、乡服务站、村物流点”三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园区金融、物流、电商等配套体系,打造“产加销”一体化链条,在每个园区打造一个电商直播基地,并全程做好电商产品认证服务,确保产品能够产得出来、卖得出去。
深化利益联结,拓宽增收渠道
商水县坚持围绕园区创建平台,培优经营主体、打造产业品牌、深化利益联结,确保“两园”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群众增收的有效载体。
引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两园”创建,引领推进全县产业园区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特别是以特色种植养殖、印染纺织服装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成立专业招商联队,紧盯京津唐、宁沪杭、珠三角,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筛选建立符合“生产+加工+科技+销售”重点企业培育清单,推动技术、资金等先进要素持续向园区集聚。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双绑”机制为重点,构建“龙头企业+园区+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基地就业、土地流转、参股经营等模式,确保每个园区都有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带动、群众唱戏”良性循环,充分吸纳群众就业,确保增收稳定可持续。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下一步,商水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市率先建成农业强市作出更大贡献。